OSI七层模型
定义
第7层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计的接口,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层 表现层
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第5层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第4层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资料以形成分组。传输表头包含了所使用的协议等发送信息。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等。
第3层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数据的路径选择和转寄,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分组。网络表头包含了网络资料。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
第2层 数据链路层
第1层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域网上传送数据帧(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电脑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接口卡、路由器等。
传输协议
TCP:由于其可靠性、顺序性和流量控制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需要确保数据完整性和顺序的应用中,如HTTP/HTTPS(网页浏览)、FTP(文件传输)、SMTP(邮件发送)等。
UDP:因为它的低延迟和较少的开销,更适合于对速度有较高要求且能容忍一定数据丢失的情况,例如视频流、在线游戏、VoIP(网络电话)等实时性较强的服务。
其他
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流控制传输协议):它结合了TCP和UDP的优点,提供了多路复用、有序和无序传递、部分可靠传递等功能,常用于电信信令系统。
DCCP(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数据报拥塞控制协议):为了解决UDP缺乏拥塞控制的问题而设计,提供给应用程序一种方法来处理拥塞问题,同时保持较低的延迟。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 和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虽然通常被认为是网络层的一部分,但它们也涉及到主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比如错误报告、可达性测试(ping命令就使用ICMP)以及多播组成员管理。
智能家居常见协议
ecobee
Zigbee
Z-Wave
MQTT
TCP/IP
蓝牙
Home Assistant
反向代理
反向代理(Reverse proxy)在电脑网络中是代理服务器的一种。服务器根据客户端的请求,从其关系的一组或多组后端服务器(如Web服务器)上获取资源,然后再将这些资源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只会得知反向代理的IP地址,而不知道在代理服务器后面的服务器集群的存在。
CDN
内容分发网络 (CDN) 是一个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器群,用于缓存靠近最终用户的内容。CDN 可以快速传输加载互联网内容所需的资产,包括 HTML 网页、JavaScript 文件、样式表、图像和视频。
VPN 全称为虚拟私人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常用于连接中、大型企业或团体间私人网络的通讯方法,利用隧道协议(Tunneling Protocol)来达到发送端认证、消息保密与准确性等功能。
比如多地办公的公司,可以使用 VPN 将不同地区连接在同一内网下;或者在家办公的时候也可以通过 VPN 接入公司内网中。